fjrigjwwe9r0t_Info:InfoContent 安徽出版集团 宋其义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系统,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成功运作所必须的系统,它依托于企业整体战略来实施,在企业战术上可以起到很大作用。ERP对于企业来说,正如神经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一样,让企业能快速感知内外环境并使之具备及时迅速处理、分析事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一个企业,不仅需要而且极为重要。对于中国出版企业,更是如此。但遗憾的是,ERP在中国出版行业的应用还很不尽人意。媒体调研发现:中国出版行业ERP实施的成功率仅在20%左右。为什么会如此,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领导重视程度 一般领导认为搞信息化建设,就是花钱,并且多认为花钱的事情都好办。内部就信息化建设搞个调研,撰写一份信息化建设方案报告,讨论一下,方案可行性论证通过后,报请招邀标。邀请几家公司,PK一番,最后选定一家服务商。内部再成立个临时项目组,就开始动工建设。这样的流程,应该讲没有任何问题,每推进一步,都能体现领导的重视。但信息化建设除了要求领导重视 资金上给予保证,主要反映在人力财力投入上,同时还包括其个人的一些精力。重视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 1、人是任何事业的先决因素。信息化评估六要素法首先就企业是否具备CIO制度展开,认为有CIO非常重要。一位CIO曾发帖说:“我希望的良性情况是,一个CIO把公司的信息化搞好了,也积累了业务方面的经验,有机会去兼职业务方面的管理。而不是反过来,是财务或其他业务方面的经理来兼职CIO。如果是这样,就说明CIO还是没有应有的地位,或可有可无。”这表明了现今国内CIO的现状。没有一级机构,就没有承担这项任务并合理安置专职人才的机构,更谈不上他们的成长、发展、培养梯队问题了。 不只是业务人员才能创造效益,这个命题正如不只上前线的士兵才属战斗序列一样,美国在战场上投入几万人,后面信息战从业人员却有几十万,战争使伊拉克人死伤十几万,而多国部队仅仅死亡126人。这说明科技、信息蕴藏的巨大力量。现在网购盛行,不可想象一个商铺运营者不懂得基本的网络安全常识,如何保障自身资金安全。一个企业只安排几个维护人员操作维护系统,甚至也没有权力对流程方面进行改进,更不用说管理架构方面有什么话语权了,所以真正的重视是从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开始的。 2、资金投入问题。最普遍的情况是一次性投入不多,追加投入更是不够。“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很多企业在实施ERP之前,并没有投入资金多寡的概念。一般意义来说,投入越多,做的事越多,反之越少。 企业负责人也十分关心ERP建设周期问题,经常会问ERP建设完了没有?这让人想起电影《追捕》里杜丘回答真由美的一句话:“哪有个完呢?!”在我们看来,ERP实施完成只是当前管理模型实现的阶段性结束,也是又一个新投资阶段的开始。持续投入是做好业务工作的前提。总体投入不足,持续投入不够,后劲就不行了。正如我们花钱买了一辆车,就不再维护保养换机油换空滤换配件了,结果时间不长车就报废了。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个思想在ERP领域是要不得的。搞投资的知道,阶段性的投资一旦结束,如不追加,将导致前面的投资在没有收回的情况下,不可能体现价值的增殖。
二、投资理念转变 很多企业把ERP系统的实施和信息系统的采购,与普通电脑、网络设备、耗材和单一功能软件的采购混为一谈,采购模式和管理方法都没有任何改进,结果买回来的东西并不能符合企业实际要求,采购和实施工作没达到效果。其实,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实施,是个投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采购过程。 投资是什么?“投资是只买对的。”并不是低价的就好。投资就要看所投入的能不能有回报有产出,能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招标过程要看哪家的方案和产品及服务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而不是比哪家的价格便宜。采购是什么?采购是比质比价,在同样满足要求情况下取低价者。招标信息系统也看性价比,当然前提是系统要满足要求。要求可大可小,是柔性的,取决于企业整体规划和对未来管理应用的前瞻性认识。选择符合自身投资要求,同时又兼顾性能价格比,才是一个合适的系统投资理念。 对ERP的投入,不仅是对信息系统软件、硬件的投入,还包括是企业信息系统体系的投入,如人力资源、培训、环境建设等。
三、系统选择技巧 当然信息系统的采购因为有很多方法问题,因此要避免一些采购误区。 一般选择系统都要注意性能价格比。性能就是功能符合要求,软件质量可靠,服务支持到位,后续开发得力。价格就是在性能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低廉。不同行业都有相应流程规范,要满足这些管理流程,并满足企业个性化需要,比如报表样式、审批节点、表单布局等。 这里主要谈谈有些因低价理念导致的陷阱。比如甲公司提供的ERP系统价格200万,乙公司ERP价格100万。甲公司ERP采用B/S架构,乙公司ERP采用C/S架构。而企业各办事机构及工厂分散在全国各地,需要在计算机系统上给与支持。明显甲公司产品可以支持,通过浏览器可以进入此系统方便地工作;乙公司产品还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VPN才能通过拨号模式达到效果,采购、培训、维护和管理上又多了许多工作,所以尽管甲公司ERP比乙公司ERP要贵,但甲方案还是具有它的优势的,因为隐形的工作隐含在乙方案中。这里并非讨论技术架构的优劣,而是要大家弄明白整体系统完成后还要做哪些事情,综合考量这些因素才是整体价格考量。否则也会迷惑于系统架构问题导致的低价陷阱。一个系统的运行,需要各个基础支撑环境的配合。ERP系统不能是单独一套系统独立运行,它需要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为它做系统支撑。依上例,从表面上看,甲公司价格是高的。但从运行环境上看,甲公司ERP需要的数据库支撑系统需要20万元,乙公司ERP数据库支撑系统需要150万,这样为达成ERP系统的运行,甲乙两种系统总投资分别为:220万和250万。从例子中可以看出,投资总额是要综合测算的,这要在招标时要统一做好要求,要求供应商把第三方软件功能特性和价格因素描述清楚。如果企业已经购买了相应的数据库系统,环境价格因素也就明了了。这是技术运行环境问题导致的低价陷阱。当然有的企业明确要求最好的支撑环境,这时价格因素变得次要。 当然,上例只是简单的例子,实际采购过程要复杂的多,要综合考虑技术、维护支持、资质、人力、政策、第三方系统及价格等等各种因素。从投资上讲,高价也不一定是符合要求的,所谓一分钱一分货用在ERP系统采购上并不完全成立。上ERP一定不要先看价格,而是从企业现状和总体规划出发,选对的系统,选符合要求的系统。招标打分人员的组成要比较全面,综合考虑要有财务、业务及信息系统人员参与。信息系统是完整体系,单纯说信息系统是技术问题是有失偏颇的。同时,信息系统架构于技术平台,它是ERP的必要条件。信息系统专家的评标权重要有所侧重。单纯听讲标的几个小时里,要求业务、财务人员对系统有十分全面的了解是非常困难的,比如受到讲标人讲标效果影响,盲人摸象,横看成岭侧成峰,对系统整体把握就有一定片面性。大家知道,事物本身和外界对它的描述是两回事,要能在关键时候拨云见雾,透过现象看本质。 选择好一个适合的系统,整体系统实施才算有了好的开端。以价格为主要关注点其实背离了上ERP的是投资理念,而把ERP当作消费品,忘记了合适适用的首要原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不行的。
四、实施细节和系统应用 实施细节方面的战术问题就太多了,试举几例。 1、搞ERP不能政出多门。系统选型了,有相关的部门和人才参与工作,但必须只有一个部门是主导,其他部门配合,否则很难搞好系统。 2、没有做详细需求分析,流程不符合实际需要。这在正向实施中已经不多见,但要有对新需求的足够响应。新的需求新的流程,用旧的体系去套用,肯定会蹩脚的。邯郸学步,最后是要爬着回去的。因为ERP是个理想的管理模型,一旦成型,不会太随意,因为管理的要求是达到规范。往往在实践中业务是变动的,业务模式是变化的,这种变化要逐渐反映到系统中,当然要有个周期,经过需求分析、设计、代码实现、测试等专业过程,再拿出来用。有种说法:“变”是管理中永恒的不变,所以ERP的使用和管理也永远在变化中。正如今天的自己和明天的自己是不是一个人?是,又不是。昨天不会的单词,今天会了,掌握了新技能,有了新知识,也是一种版本升级。 3、对系统的不当应用会导致问题发生,对系统的使用超出了理想模型所界定的逻辑路线,也会出问题。比如出版行业,客户选定图书、销售开发票这是正常流程,如果一个客户先把钱给你,让你先开发票,过几天再来选书,你怎么处理?这是系统开发的技术问题呢,还是使用者的问题?理想的系统使用确实应该无限贴进实际,但现在没有哪个系统能全部做得到,因为这里面有个悖论,那就是既要规范又要灵活。规范就是按部就班,当然也不是不灵活,而是只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灵活,全面灵活就管不住了,背离了管理的初衷。Excel非常灵活,但没听说有人用它做大型ERP。逆向使用ERP,也就给ERP的使用制造了二八原则:80%的时间在处理20%的非规范型业务,比如为前例所开发票安排合理价格的图书,要按最终价格拼凑出合适的书单。举个简单例子:甘蔗3块钱一根,你买十块钱的。卖家给你三根,又加砍一截,在ERP中应该记账3.333根,10元。他没有ERP,只写卖3根半,10元。这就是系统与手工的区别了。因销售金额为整数,抛开单价不谈,数量有时就是有整有零。现实中的新书不存在0.33本吧。在出版行业,数量若为整数,折扣有时有整有零。由此可见,主观使用造成系统中不该出现小数的地方出现了小数,并非技术问题。当然,这仅是简单例子,实际使用问题更丰富。 4、恰当的实施时间安排问题。相关系统更新太频繁,造成这边没完,那边也没搞好,像一个大烂摊。时间久了,数据没有跟进,大家也拖拉,没有热情。如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接口刚刚实施完成,马上就升级换代其中一个系统,接口系统势必需要重新开发。否则,就像一架机器输送动力全靠齿轮,而两个关键齿轮不能啮合,整架机器动弹不得。需要主导部门科学安排实施周期。有时候只需要画个甘特图就能逐个解决的事情,却被安排成了一堆。信息行业的管理也存在管人理事,但这都根据信息行业的人员心理特点、工作模式等进行的。 5、数据问题。俗话说:“三分软件、七分实施、十二分数据”。一个简单业务,用记事本也可以记录信息,但关联度需要自己掌握。上了信息系统就有了个筛子,让数据有关联、有规则。如果基础数据不准确,垃圾入垃圾出。期初数据非常重要,很多机构都借口工作忙,没时间对数据进行确认,一拖再拖,越拖越乱。这边新业务需要进入ERP,那边期初不准确,不敢录入。如果没有历史数据问题,上ERP就像安装一套windows系统那样容易,装上就成功了。实施就是要各种数据钉对钉铆对铆,账实相符。其实可以采用集中全部人员在同一地点,对历史数据进行专项梳理和确认,技术人员配合。磨刀真的不误砍柴工。 6、培训问题。员工固有工作思路、思维习惯不改变,很难适应有了ERP的日子,有人甚至觉得ERP与自己无关,把ERP看做纯技术问题。其实这都是障碍。使用ERP的人心态很重要,有人认为这还不容易嘛,不就是往系统里填个数吗?其实要搞懂系统,要知道数据前后关联关系,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道了工作流程和模式及自己在上下游中的关系,就明了该如何进行配合,比如审批速度决定了组织机构的效率,上游来了信息,下游及时处理,整个组织效率必然提高。效率提高靠组织扁平化,组织扁平化靠系统的熟练应用,熟练应用靠他训和自训。 7、综合治理与应用逻辑问题。比如,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先后问题,必然是先有前者才有后者。出版行业经常有单书成本归集和核算问题,如果纸张费、印制费等没有及时进入系统,就无法归集图书的成本,这是个常识。出版是产业链,上游是印厂,下游是读者,若业务人员及时催促印厂开票,也还牵扯到出版社向上游的付款周期问题,压供应商款项问题并不是有了ERP才出现的。如果无法归集成本,对图书的成本肯定是暂估的,只要成本没有归集齐全,这个暂估就一直不能冲抵。这是一个产业上下游的综合问题,不是一个软件能解决的。上文也介绍了,使用ERP是走理想模型所界定的逻辑路线,当我们听说ERP处理不了一件事的时候,就要“跳出软件看软件”,使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否则就成了“把头治了一通,却是脚的问题”。如果有“削足适履”的情况发生,则说明不是脚大了,而是鞋子做小了,这个问题就变成系统升级的问题了,这时应改变系统模型并升级软件。 8、有了问题没有及时解决造成大面积问题。根据破窗理论,一个破窗没有修理好,最后整栋楼的窗户都被打破了,都出问题了。维护就是不停的发现问题并解决,有数据问题,也有程序问题。都需要认真对待。必须安排专人对ERP 进行日常管理。 通过以上问题可以看出:系统必然是当前管理模型的总结,管理流程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反映系统没法解决此问题;系统应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升级,要有相应投入跟进;系统不是孤立运行的单一系统,数据是灵魂,在实施前期表现更强烈。
结语:系统选择如果出现问题,实施中这么多细节问题又没照顾到,失败率高也就不足为奇了。荀子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企业资源计划是个推动企业发展的系统工程,也是凝聚企业管理模式、管理流程的载体。有了这个系统,企业对外扩张、兼并相同类型的公司就有了利器,使用ERP可以把子公司较轻松地纳入整个企业的运营体系,当然前提是企业规避或重视了本文所说的几个问题,成功进行了ERP的实施。成功推动运作本企业并助力扩张,ERP就是基础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