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jrigjwwe9r0t_Info:InfoContent 作者:邱家和
一、出版信息化:通往21世纪的护照
新世纪又称信息世纪,她的降临,伴随着信息化的劲风;新世纪中国加入WTO,她的降临还伴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的硝烟。对于中国大陆的出版业,这无疑是两道高高的门槛。加入WTO,必然带来大陆图书市场的开放,一旦冲破行政保护,出版界面临结构转型,这些无疑成了通向新世纪的一道门槛。信息时代的全新挑战,则是又一道门槛,也是我们今天重点讨论的课题。信息时代全面挑战传统出版业务,表现为三个方面: 1、信息资源: 信息时代的典型特征是知识爆炸、信息资源急剧膨胀。这种膨胀,可以从人类知识的广度、深度的空前变化来感知,也可以从知识日新月异带来的知识更新周期的空前变化来感知。跨越时空的信息传播,又进一步促进了知识爆炸、加速了知识更新。信息时代,知识、信息与其他消费品一样,供过于求,面临着买方市场。所谓 “眼球经济”,形形色色的信息媒体各施绝技展开竞争,为了争夺信息消费者那有限的时间和注意。我们分明可以感到,出版物功能发生了显著分化,图书的知识积累、文化积累功能淡化,相反,她的实用、休闲、娱乐功能却日益彰显。数字化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电子阅读器、网络数据库,改变了人类知识积累的手段,图书的部分功能被替代。同时,人们面对激烈的竞争,试图从图书中寻求成功的钥匙,释放激烈对抗带来的紧张。 2、信息传播: 信息时代传统出版业首先面临传统媒体的渗透与冲击:报刊的繁荣,不仅因其品种多、覆盖广、周期快、功能全而压迫着图书市场,更在于同属纸质媒体的报刊,带来了全新的阅读经验。电视的冲击,也不仅在于其即时性、现场感带来的先声夺人的传播效应,更带来了一种音容兼备的电视文化。同时,第四媒体迅速崛起,其即时性的海量信息、全球化的传播范围、多媒体技术、多媒介的终端及其互动性,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强烈的冲击造成出版物形态擅变,从图书来看,图书杂志化,是报刊渗透的结果,由此造成的更深远的影响,则是世界出版界的书刊共生、以刊养书的现象。电视文化的影响不仅在音像出版物,也可以从图书的图文融合中见出端倪。电子出版物、电子图书用不同的介质对图书市场虎视耽耽。网络出版已初显峥嵘,使出版界的前途充满变数。 3、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还是个新名词,经济学家已经将其视为第四产业,以区别于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为特征,信息产业追逐利润通常伴随大资金的运作。因此,信息产业的竞争,宏观上表现为跨媒介并购,如今年年初的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也表现为跨国竞争,如贝塔斯曼收购兰登书屋,反映了一种产业趋向一追求规模,最大限度地瓜分市场;微观上则出现了强调扁平化、分权经营、股权激励的组织创新,也反映了一种产业动向—追求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相形之下,大陆出版业却在行政保护下蹒溯而行,体制、结构、资源严重老化、僵化、退化,信息时代使大陆出版业转型更艰难。与那些堪称信息时代弄朝儿的国际竞争对手相Lh,他们在资金、技术、经验、规模上明显处于弱势。新世纪的双重门槛,对于相当一部分出版人,意味着不可逾越的障碍。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时代孕育着宝贵的机遇,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强弱、成败随时会发生逆转,何况,即便是强者也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弱者与强者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却没有强者的种种负担。他们都面临着相同的课题,那就是实现出版业的信息化,因为,这是跨越双重门槛的法宝,是出版业通向21世纪的护照。
二、信息化一出版业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提出了出版业务信息化的挑战,信息时代也提供了技术可能。所谓信息化,就是信息的收集、储存、检索、查询、传播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化,从而保证这些信息的即时性及增值功能。信息化也意味着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小到一个出版社,大到一个社区、一个国家,信息化带来的都是划时代的飞跃。
(一)出版信息化,可以概括为出版资源信息化、出版流程信息化、读者沟通信息化。 1、整合出版资源、支持产品开发: 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信息在高速流动中完成其产生、传播、老化、更新的周期运动,并由此发挥出其社会与经济效益。信息时代的出版资源也是如此,惟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在信息的高速流动中为作者、编辑及设计人员所用,在产品亦即图书的开发中实现其价值。 出版社的出版资源首先是已有的出版成果,将这些积累数字化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由此可以形成庞大的图文数据库。与此相关的版权信息,同样是宝贵的财富,它的动态管理必将支持出版社的版权经营实现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按照最新的经营理念,企业与经营伙伴的关系也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资源。90年代西方跨国公司投入巨资纷纷实行的“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jse ResourCeP1a皿ing)工程,就是把上游的供应商与下游的经销商作为企业的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供应链,使生产经营活动在随时了解供应与销售动态的条件下达到效益的最大化。这有力地验证了信息就是资源的名言。事实上,作者,包括设计人员的动态信息,读者的需求,印刷厂与书店,乃至竞争对手的动态,对于出版杜而言,都是图书选题,亦即产品开发必不可少的参考。 2、优化出版流程、支持经营决策: 出版流程与技术因素关系最密切,信息化将带来明显的改观,例如将使图书的写作、。编辑、校改、装帧设计等实现无纸化。同时,流程又与经营理念、作风密切相关。西方管理专家提出的“价值链”就指出产品是由于其价值被顾客认可才完成销售的,而其生产销售过程就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不断被赋予价值的链条,这个价值链决定了企业经营的优劣。因此,90年代风行的“企业再造”,流程的重新设计、流程的优化就占有突出的地位。上文述及的“企业资源规划”,就是从产业的价值链角度整合流程。 流程的信息化,首先实现了信息共享,以图书开发人员为例,印刷、发行环节的大量信息随时掌握,有利于对新图书的准确定位。其次,动态的经营信息将得到有效的管理,这也是流程信息化的成果。再次,流程信息化使信息人员得以根据统计学原理,从大量信息中建立模型,开发出决策支持系统,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3、强化读者沟通、支持市场营销: 90年代营销理论的革命,把营销组合四要素由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改为顾客需求、成本、方便、沟通,体现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从以营销为中心到以顾客为中心的转变。对于出版业,读者就意味着市场,一切为了读者,一切为了形成独有的读者群,于是,读者沟通成为营销的基本手段,生存的第一要义。 信息化为读者沟通提供了理想的手段。首先,大量的读者调查数据、读者交易数据、读者个人信息,可以构成读者数据库。其次,利用“呼叫中心”技术,出版社可以及时处理读者的投诉,及时反馈。再次,利用网站与读者直接沟通,可以开展网上图书直销,成立网上读者俱乐部。
(二)出版业呼唤出版信息管理系统 所谓出版信息管理系统,是出版社在信息化中产生的一个内部信息系统,也是出版社信息管理的工具。这个系统有几个基本原则:系统性(集成化)、开放性、互动性。这是一个基于因特网(intemet)的企业网(intranet)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融通。采用这个系统,不仅意味着业务的信息化,也是管理的信息化、决策的信息化、信息传播的网络化。 出版信息管理系统由专题数据库形成的共享资源与一些专用功能模块组成。所谓共享资源,包括图文数据库(以出版社已有的出版成果为核心)、版权信息库、作者信息库、读者信息库、竞争者信息库以及出版法规信息库(将包括国际内容)。专用功能模块则有用于图书设计、制作使用的桌面系统,有编辑校改、印刷出版、发行、 财务、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使用的模块;有辅助性的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也是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些共享资源与功能模块按照一定的授权供有关员工使用,同时他们也按照一定的要求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存储与更新。
三、信息化一出版社内部的一场革命 信息化很容易被误解为一种技术手段,实际上这是一个系统,需要一种全新的理念,一种全新的机制,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
(一)信息化需要观念的革命 1、经营理念的革命: 正如上文指出,信息时代提出信息化挑战的同时,伴随着市场化、 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国际对手的竞争,出版社必须确立全新的经营理念,那就是以读者需求为中心,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一流服务。必须加强读者调查、读者研究、读者沟通,真正把读者作为灵感的策源地和衣食父母;必须加强竞争对手和市场环境的研究,强化专业特色;必须加强服务意识,尤其是强调个性化的服务;必须加强竞争意识,惟有力争在读者心目中成为第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经营战略的革命: 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基本途径就是品牌战略。品牌战略不仅要注重品牌特色的确立,品牌内涵的深刻,更应该注重品牌的延伸和渗透。必须加强版权的经营,通过出版资源的整合,乃至跨媒介的开发,充分发挥品牌的优势,强化品牌的效应;必须强化品牌的标签化,便于品牌的识别、传播;必须加强品牌的创新,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
(二)信息化需要体制的革命: 1、经营机制的革命: 大陆出版业的行政保护正面临全面的压力,出版社要赢得一席之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资本经营,实行股份制,是必然的趋势。出版业的竞争虽然伴随着大资金的投入,但是人才是最关键的资源,也是最抢手的争夺对象;同样,出版社需要加大有形资产的投入,但无形资产的积累和增值,才是她赖以生存的核心资源。 出版社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知识当作资本,通过产权制度创新,建立经营管理与业务人员的期权激励机制,在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发挥人才、知识的资源效益。 2、管理体制的革命: 出版社必须打破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通过目标管理、授权经营,走向组织的扁平化;目标管理应伴有综合的考评指标,全面评价经营活动对出版社长期经营目标与短期赢利要求的贡献值;必须用量化的指标支持奖惩与分配政策,体现激励机制。 出版社的组织形态,应通过组织创新,一方面剥离外围的资产和冗员,加强与经营伙伴的战略合作,使出版社逐渐过度到以少数核心人员为专职职工,大量使用兼职人员、临时工;同时,打破原有的部门设置,通过项目组合,倡导团队精神,加强图书开发与营销力量;此外,行政管理部门精兵简政,强化服务功能。 要迎接这场革命,我们作为信息时代的出版人,必须勇于接受挑战,尽快掌握信息技术,努力转变观念,运用出版信息化的利器,敲响通往新世纪的大门。
新闻出版印刷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