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jrigjwwe9r0t_Info:InfoContent 论文标题:网络环境下的出版社信息化建设 Some Concerns about the Foundation of High Quality Journal LIU Yan,YU Zhen-rong (Journal Publishing House,Northea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y,Dalian 116025,China) 论文作者 秦必 论文关键词 出版业/国际化/核心竞争力,论文来源 出版发行研究,论文单位 京,点击次数 62,论文页数 46~48页
2004年2004月论文免费下载 http://paper.dic123.com/paper_13708801/ 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出版业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了解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走向,有效地建构起我国出版业应对国际化挑战的核心竞争力,从观念创新、人才优化、品牌效应、营销开发等方面提高我国出版业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战略意义上实现与国际出版业的接轨。 The foundation of high quality journal is the persistent goal of every editor as well as of every journal publishing house.There are three basic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Firstly,we have to set up all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necessary for the journal publishing house,which is believed to be the path to the goal.Just as a country's economic achievements are determined by its economic system,the future of a journal publishing house is also determin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its rules and regulations.Secondly,it is crucial to develop a habit of learning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turning from editor to scholar.Meanwhile,the publishing house should adopt the human-based policy so that the human resource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human capitals.Finally,boosting the morale of the publishing house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itors' good quality.
当前,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正成为热点,在出版发行业也不例外,不少出版社已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网。内部网在出版社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出版社内部各个部门通过网络沟通信息、协调工作。基于网络的出版社管理活动的变化主要向网络资源共享、编、印、发、信息通信服务等方面发展。本文从建立出版社信息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出版社信息化的内涵与建设目标、网络方案和体系结构的选择以及信息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出版社信息化的内涵 出版社信息化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在出版发行等方面的应用,改变传统的出版发行模式。出版社信息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在出版发行等方面的运用和革新,而是更高层次上的一个全新的管理经营理念的变革,它对出版社的出版发行模式、管理方式及出版发行人才建设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出版社信息化的建设既要投入资金进行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还应变革相应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从出版社发展的角度来看,出版社信息化就是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出版社经营管理的过程,包括实现管理流程的改造,管理效率的提高,出版社体制的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以及改造传统出版发行模式,调整出版物结构,使出版社的传统出版发行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对外通过建立出版社网站使出版社与客户联系更直接,对内建立内部网,改变现有管理模式和业务信息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出版社竞争力。 二、出版社信息化的目标 出版社信息化的目标是要通过网络环境,贯通出版社选题策划、编、印、发等各个环节,加强出版社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正常运转,特别是信息流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提高读者、作者的满意度,降低成本,提高对图书市场的敏感性,提高编辑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快图书出版周期。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目标主要包括: 1.推进出版社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出版社内部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出版社内部信息化涉及的内容很多,起步阶段不一定要马上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完整系统,而是应当找准切入点,从对影响出版社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走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的路子。如从财务电算化、编务信息化或发行信息化等入手。 2.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系统 电子商务作为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出版社内部信息化为基础,并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的商务贸易活动。出版社电子商务系统包括:(1)出版社内部网络系统,它是信息传输的媒介;(2)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信息加工、处理、存储和传送的工具;(3)电子商务站点,它是出版社拓展网上市场的窗口。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实现信息的发布与沟通,如通过互联网发布新书简介,书评,畅销书排行榜等;交易各方可通过互联网展开商务谈判,进一步沟通信息;可进行网上支付与结算;可进行出版物配送以及完善网上售后服务,如客户投诉、图书后期宣传等。 三、出版社信息化系统的网络方案选择 网络方案主要解决出版社网络的建设问题。出版社网络工程的启动要涉及诸多方面,网络建设的方案中常常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网络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其次是网络互连的设备与软件;再次是网络应用、网络管理的软件系统。从内部来看,出版社网络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高速主干网络,用于连接各部门和中心的子网。主干网的选择可以是FDDI,也可以是ATM。近年来,ATM技术有比较大的发展,传输大量数据的速度较快,同时对于多媒体的应用而言,它以管道方式传输数据、声音和视频信号,有较好的宽带服务功能。第二部分是低速网络,由PABX(Private Automatic Branch Exchange程控数字自动交换机)或Modem组成,用以将分散的出版社内的用户(如员工)连接入网。从外部来看,出版社网络通过防火墙与Internet相连来控制不相关的人员和非法人员进入出版社网络系统,只有那些经过授权的成员才可以进入内部网络。 四、出版社信息化建设体系结构选择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大致分为三种模式:主机/终端模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C/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B/S)。后两种模式在应用系统的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1.C/S模式 在C/S模式中,向其他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的计算机,称为服务器;二是享受服务器提供服务的计算机,称为客户机。客户机一般由微机担当,运行客户应用程序模块。部门级和出版社级的计算机作为服务器运行服务器系统软件(如数据库服务器系统等),向客户机提供相应的服务。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在网络服务器上存在一个活动的数据服务进程,能很好地保证数据的一致性,网络上传送的只是数据处理请求和少量的结果数据,网络负担较小。C/S模式随着应用系统的大型化和复杂性以及用户对系统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满足不了用户更高的需求,主要体现在:(1)对操作系统依赖性强,不同操作系统之间数据交流困难;(2)用户界面风格不统一;(3)效率低下;(4)开发、升级和维护较困难;(5)完整性、安全性和扩展性差。
2.B/S模式 本质上,B/S模式也就是一种C/S结构,它是一种由传统的二层C/S结构发展而来的三层C/S结构在WED上应用的特例。具体结构为: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在B/S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发出请求。B/S结构极大地简化了客户机的工作,客户机上只需安装、配置少量的客户端软件即可,服务器将担负更多的工作,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程序的执行将在服务器上完成。这种结构的优点是:(1)用户界面风格统一为浏览器;(2)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成本较低;(3)优化资源;(4)完整性、安全性和扩展性较好;(5)信息发布方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出版社信息化建设选择B/S结构较好,通过B/S结构不仅可以实现大量的出版发行信息的网上发布,而且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动态的信息查询和数据处理服务,促进出版社内部和出版社与客户的信息交流。 五、出版社信息化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出版社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出版社的方方面面,能否与出版社各项工作相融合,关系到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的成败。推进出版社信息化,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紧紧围绕出版社改革和发展的两大主题,从解决出版社管理中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入手,全面提高出版社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 1.强化数据管理 出版社信息化的实质就是对信息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开发利用。数据管理是出版社基础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推进出版社信息化建设,要从强化数据管理这一源头抓起,这样出版社信息化才有坚实的基础。数据采集和管理要进行规划和标准化,基础数据管理的好坏是信息系统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如果原始数据与实际数据不相符,数据不准确(如书名、开本、字数、装帧形式、出版时间等常与选题报告中不完全相符),会给数据的收集整理带来一定的困难。要做好原始数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将数据代码化、标准化,只有基础数据管理搞好,数据准确了,在可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才能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2.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出版社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稳妥地进行。在加强主干网、局域网等硬件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最核心的问题是信息,信息是无形的资源。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工程,通过建立数据库,在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应用及共享上下功夫。出版社不仅要注重内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要注重出版社外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往出版社侧重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在网络环境下出版社信息化建设要注重利用网站收集资料,加强与客户沟通,优化选题,提高出版社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利用外联网(Extranet)密切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维持和稳定供应链的高效运行。 3.正确处理好信息化建设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出版社在信息化建设时,要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对每一项具体可行的计划,都要确定实施步骤和可达到的目标,不断追加投入,并持续实施业务的流程重组、体制改革与完善。出版社领导及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对新的业务流程和新体制的适应能力,也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所以,出版社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出版社信息化虽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它可以分成若干不同阶段,但一定要注意各个系统之间的协同,如果各个部门关起门来搞自己的应用系统,由于各个开发公司的技术相互保密,且又相互竞争,会导致这些系统相互独立,形成信息孤岛。出版社信息化在分阶段实施时,应制定并公布各类标准,可以使各类相关IT公司依据这些标准开发相应层面的应用系统,提高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有助于各个系统之间互连互通。同时,还应参考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金版工程”所要求的技术规范和数据标准,根据新闻出版局(或出版总社)对各出版社数据上报的具体要求,综合考虑出版社的业务特点进行信息化建设。 4.创新管理模式 从本质上看,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包括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和人的信息化。通过实施信息化,出版社内部信息能够顺利地上传下达,各个部门得以顺利沟通;与印制单位之间实现语音、数据和视频信号的传输;与批发商、零售商和电子互联网组接起来,为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开拓市场等信息的“速递”提供保证;建立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创新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次,消除信息阻隔,在加强统一规划和法规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对市场反应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