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jrigjwwe9r0t_Template:TContent
云章科技-出版行业信息化建设最好的合作伙伴-在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及实施应计生产成本核算模式的若干具体问题的探索
 
云因公司与平章公司强强整合 全面推进出版行业信息化建设
 
 
 
 
  专家观点   
 
出版社信息化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专家观点 -出版社信息化
 行业信息化
 出版集团信息化
 出版社信息化
 文化公司信息化
 数字出版
 其它
 
在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及实施应计生产成本核算模式的若干具体问题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0-01-13 【选择字体:
fjrigjwwe9r0t_Info:InfoContent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所有经营性的出版单位或早或晚将转制为企业,绝大多数的出版单位必将作为竞争主体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这场变革对于中国出版界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目前许多出版单位正在全力做好各方面的应对准备工作,而如何提升会计核算质量、完成企业财务管理转型是其中重要的课题之一。2004年1月财政部印发《新闻出版业核算办法》(以下简称《出版核算办法》)正是在这种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出台的新闻出版业财会法规性文件。《出版核算办法》不仅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规范了新闻出版行业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也前瞻性地为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转型提出供了政策依据。
    从出版单位角度,我们认为核算办法与以往的制度或办法的最大变化,或者说核算办法核心特质就是如何用应计生产成本核算解决出版物生产成本结算滞后的问题。这是一个多年来一直严重困扰我们和一些出版单位的核算难题。实际上生产成本结算滞后所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单品种核算不准确的核算质量问题,而更严重的是由于长年积重难返造成了实际产品存量与财务账面存货价值严重背离,其中还可能隐含很大的涉税风险。核算办法的出台无疑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指明了途径和方法。然而要真正实施应计生产成本核算,在操作层面上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探索的问题,仍有一段并不平坦的道路要走。以下就在实施应计生产成本核算过程中,我社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及我们对相关问题的一点思考,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我社应计生产成本核算模式的基本要点
    1、以出版社重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契机,运用信息化化手段实现生产成本核算与生产业务流程一体化。

    前面谈到将出版业传统的带有明显“收付实现”的成本核算方式完全转变成“权责发生”的成本核算方式是我社一直试图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财务难题。迟迟未能解决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是:1、政策依据不足;2、缺乏实现的手段。随着核算办法的出台已解决第一个难题。剩下是采用什么手段的问题。我社原来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成本核算模式完全是建立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实际生产成本的归集和产成品成本的结转主要靠成本核算会计人员人工进行判断和处理。作为一个中型出版单位,我社每年出版物品种(新书加再版印次)要有上千种。而每个品种又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明细成本要素。如果仍然在这种人工环境下进行应计成本核算,单靠成本核算人员在事后逐项进行查询搜集、分析比较、计算输入各项应计生产成本数据,这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是难以完成的。即便人工能够做到,其成本数据的可靠性、核算的及时性也是无法保证的。因而我们感到要想真正实现应计生产成本核算,不能离开信息化手段的支持。
    当我社决定专门投入资金自行开发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时,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必须牢牢把握。我社的财务管理人员从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就积极介入到了系统开发工作中,对确定系统开发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与系统开发组达成这样的共识:在新的信息化平台上要保证源数据唯一性(避免数据的手工重复处理),将财务与业务处理高度协同化,实现出版社业务流、物流、资金流与价值流的一体化同步运行和经济业务数据的共享。通过深入的需求分析,我们又进一步提出了将生产业务操作流程的每个可能产生成本要素数据的结点(从选题确立—出版合同—校对整理—审读、加工—发稿、付印—材料调拨—排印覆装—样品检录到成品入库)与产品成本核算紧密关联在一起,并通过建立定额成本数据库模型,在产成品入库环节(月末)一次性批量完成预(应)计生产成本计提的基本思路。
    尽管后来的新的成本系统的开发并不十分顺利,其间也走了一些弯路(后面还会谈到)。但从目前上线运行的情况来看,新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需求目标。解决了大部分生产业务数据到财务成本数据的无缝衔接问题。                 

    2、应计生产成本的核算步骤及相关账务处理

    我社的应计生产成本核算模式归纳起来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归集当期实际(直接生产)成本。某个个体出版物以列选为标志开始便形成了一个成本主体,逐步经过各个生产环节直到成品入库前,期间已发生的材料费、已支付的稿酬、校对整理、审读加工等人工费及排、印、装等制作费,这些费用应属于实际成本的概念。而实际成本的归集实际上是在日常业务及财务处理中序时记录完成的,期末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系统按产品品种和成本要素进行汇总以及检查当期实际成本记录的完整性。需要说明的是当期实际成本是指本会计期间所发生的全部实际成本,除在产品发生的实际成本外,还包括前期已完工产品在本期发生的实际结算成本及本期所结付的所谓疏漏或追加的成本费用。
    第二步,分配当期编录经费(间接生产成本)。我们认为分配间接生产成本需要考虑的问题不仅是对所谓总印张、总定价或计划定额等分配方法的选择上,还需要考虑对于可能发生的特殊和极端情况如何进行账务安排以及研究解决分配结果的合理性问题。《出版核算办法》规定:期末在完工产品之间分配编录经费,本科目期末应无余额(采用计划定额分配的除外)。针对没有发生完工产品而无法对编录经费进行分配的问题,我们在生产成本科目下增设一个过渡性二级科目“待分配编录经费”。期末首先将编录经费按部门归集结转至本科目(编录经费科目不留余额),再根据各编辑部门当期完工产品将本科目相对应的费用余额按既定方法,分配结转到“生产成本—编录经费(产品明细)”中。如当期没有相应的产品分配对象, “待分配编录经费”科目可保留部门余额,可顺延到下一期按累计余额参与分配。
    第三步,计提应计成本。计提应计成本的产品对象是当期完工产品。《出版核算办法》中,对确定期末归集当期完工产品生产成本的时点提供了三种选择 :1、出版物入库时点;2、发货时点;3、销售时点。我们选择的是出版物实际入库这个时点。最基本的考虑是想保持财务账面的价值量与物流过程的同步和一致性。所以我们在系统里对判断当期完工产品的定义是:对于一个批量/印次的出版物,只要在当期发生第一次产品实际入库(即使是部分产品入库),既确认该品种全部产品为完工产品。在按成本要素计提和归集应计成本时需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应计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当某一产品对象的某个成本要素已经发生了实际成本,对于该成本要素是否还要计提应计成本?我们认为可有两个选择 :只要某项成本要素发生了实际成本就不再计提应计成本。或者当已发生的实际成本小于按既定标准计提的应计成本金额时,按差额计提应计成本。目前我们选择了前者。主要是基于以下判断:大多数成本项目很少发生部分预付或分期结算的情况,而只有发生部分预付或分期结算情况,计提应计成本才有意义。
    第四步,结转完工产品及实际入库产成品成本。同样,基于保持财务价值量与物流的同步和一致性的目的,我们在生产成本科目下增设了第二个科目“产成品”,将期末结转完工产品成本账务处理又分解成两步来完成:1、按排产数量/印数结转全部产成品成本,从各生产成本子科目(各成本要素)按产品品种转入“产成品”科目;2、将产成品成本按当期实际入库量分配结转为库存商品,即从“产成品”科目按产品品种转入“库存商品”科目。
    第五步,调整成本差异。这是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应计成本核算最关键的环节。关于实际结付金额与计提应计成本金额的差异或差额处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所采取的方式与《出版核算办法》略有不同,但处理的结果是一致的。不同之处有两点:1、期末集中进行成本差异处理。我们将当期实际结算的成本费用全部正常计入当期生产成本,对于与应计成本金额产生差异的具体事项,在日常不做差异处理而是集中在期末集中一次性批量调整成本差异。2、采用冲销结转会计处理方式调整成本差异。核算办法中提议对于调整成本差异(定价核算法)的会计处理是:按应计成本金额,借记“应计生产成本”科目,按实际结算与应计成本差额,借记“产品成本差异”科目,按实际结算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我们的处理是:借方两个科目会计处理完全相同,在贷方按实际结算金额,贷记“生产成本”(各明细)科目。前面谈到由于在日常核算中我们已将当期实际结算的成本费用全部正常计入当期生产成本(其中包括前期已发生应计成本相对应的实际结算成本),因此在通过系统进行期末集中处理时需要将这部分成本结转出去。

    注:只提到了应计与结算不一致所产生的差额调整。实际上,还应该考虑完工之后或结转主营成本之后,再发生补记、漏记生产成本的所产生的差额,以及在这之后编录经费分摊导致生产成本变化产生的差额、尾书处理和调整成本卡所产生的差额。

    看来是没有差额管理模块设计,没有差额处理模块设计,估计实现的单书成本核算很难准确。

    我们之所以采用这种会计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从实际成本发生额的角度,保持了财务成本总账、明细账与单品种成本历史记录(生产成本卡片)的一致性。这有利于对实际成本的明细情况进行考核,便于编辑部门直观查询和使用生产成本数据。
    2、简化日常成本核算手续,将具有同一性质的业务事项采用统一标准的会计处理模式,有利于财务信息化的推进。
    3、可以较好地解决疏漏费用或追加成本会计处理与生产成本卡片的勾稽关系。

    二、有关应计生产成本核算的几项涉税业务会计处理问题
    1、计提应计生产制作费的增值税价税分离处理。
    2、应计人工费的个税处理。
    3、销售发票与应收账款中的涉税问题处理。

    三、实施应计生产成本核算应注意几个问题
    1、推行应计生产成本核算需要克服人为的阻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社实施应计生产成本核算过程是重建信息化平台的过程,是生产流程再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涉及到从选题、合同、发稿、稿酬、校对、照排、编辑加工、终复审、委印、样书检验、产品入库等几乎所有的出版生产环节在工作程序、信息录入要求、审批方式、部门及人员职责、管理模式等许多方面都要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甚至会涉及某种部门利益格局上的变化,相应会遇到一些阻力和抵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实施其成败的关键就是要想方设法取得各部门的理解和配合,特别是单位“一把手”和高层领导的支持,这中间要做大量而艰苦的工作。我们在具体实施中所遇到困难往往是管理和意识上的问题大于业务或技术问题,不解决这类问题必然会出现反复扯皮,事倍功半的情况。
    2、准备基础数据,进行新旧数据转换是十分关键和繁重的工作
    实施应计生产成本核算的实质内容是将“收付实现”的成本核算方式完全转变成“权责发生”的成本核算方式。要实现这种转换不能回避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成本系统中原有的“旧数据”全部转换为与新的核算方式相匹配的“新数据”。这是一项非常具体、非常琐碎又非常耗时工作。
    3、要合理地设定实施目标
    设定实施应计生产成本核算目标,要充分考虑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应该对现有生产规模的大小、生产流程的运行状况、管理信息化的程度、财务的话语权的轻重、领导和各部门对此类问题认知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基础上设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目标。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成本定额数据库的自动核算系统的所起的作用过于乐观,对因生产流程变化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造成成本核算系统第一次上线运行失败。直到过去6个月后才真正开始运行。这个教训告诉我们,设定目标不能理想化,急于求成,则欲速不达。当某些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可设定阶段性目标,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法。
    以上是我们对在信息化建设中建立和实施应计生产成本核算模式相关问题所做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我们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与其他先进出版单位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关于云章 | 常见问题 | 资料下载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云章科技有限公司

编号: 京ICP备15007995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4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18号院长远天地大厦A1座601、B2座1110
电话:13601051627   15910670880  
邮箱: mail@pzcp.com